有人说这是芬兰版的《上帝之国》,但影片的跨度只有几天,没有深入爱与背叛等更复杂的情感关系,对父子关系的探讨也浅尝辄止,但我觉得这是一部真实感十足的造梦电影。电影设定在一个十足封闭的环境——荒郊野外的度假小屋,充满性张力的男性角色,池塘、小船、码头等浪漫的场景,两名男性不发生点什么都会觉得无所适从。
叙利亚难民Tareq与芬兰男孩Leevi尽管身份迥异,但在某些方面又充满相似之处。Tareq为了逃避战乱与保守的社会氛围千辛万苦来到芬兰,Leevi因为父子关系恶劣以及父亲对自己取向不太认同远赴巴黎求学。虽然都是为了逃避,但两人的境遇却天差地别。Tareq的职业是建筑师,但没有正式身份以及语言问题,只能打零工过活,在他的家乡gay身份被曝光可能会陷入悲惨的境地;Leevi的父亲尽管不太认同Leevi的性取向但从来没有为难他,可能留学的费用也是父亲承担的。对比之下,Leevi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Tareq饱经风霜。
在船上Tareq与Leevi交流各自的情感经历,Tareq提到自己17岁时的初恋。Tareq曾与共事的年长男性相处,17岁的Tareq就相当于现在Leevi,对爱情有不切实际的天真。Tareq作为过来者,他劝说Leevi“enjoy this moment”,单纯享受当下的纯粹美好。
Leevi不明白喜欢到爱再到深爱之间还有几道鸿沟,尽管他们发生过多次性关系,他也享受与Tareq共处的时光,但光有喜欢远远不够。首先他经济无法自立,可能还依赖父亲的资助,他无法给予难民Tareq甚至一点点帮助;其次仅仅几天的温存,无法确认这是非他不可的爱,还是荷尔蒙的余温。Tareq远比Leevi理智成熟,及早让Leevi从爱的幻梦中抽身。
尽管导演刻意营造的二人世界梦幻得有些失真,但故事的走向又极为真实。这就是仅仅几天的浪漫邂逅,不能要求几天的跨度去探讨更深刻的主题。
情深缘浅,时光错位,那就享受片刻吧… 两个人对面的问题有相似的也有迥然不同的。 芬兰小哥,面对的是对于自己出生地的逃离感,无论是所谓的兵役,还是自己的父亲,还是不理解自己的母亲,甚至已经想要忘记自己过世的母亲的父亲,还有这个看似美丽却也已经逐渐衰败的地方…还有他的理想,无论是寻找母亲的灵魂还是自己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和父亲想到的相信的完全不同就是了… 叙利亚小哥,那样的国度,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他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新的开始,这里,他可以褪去原先双重生活的重担,他可以学习这里的语言,他可以努力融入这边的社会和生活,注定不容易,但是充满期待与期望… 所以,你看,我追求的是你要逃离的,你追求的是我已经没有精力去追逐的。 很多人都说两位演员的床戏部分演绎的十分真实带劲儿,甚至有些用力过猛,个人作为看过太多太多"镜头"的人,反倒是在第一次床戏中看到歇斯底里,在第二场床戏中看到意犹未尽,而第三场床戏却又是意犹未尽,感谢编剧把二人的"感情"在最后几十分钟才挑明…毕竟,在没有明确关系和未来的时候,犹如躲在芦苇荡中的两只小兽,我们可以尽情耳鬓厮磨,尽情享受生命和彼此陪伴的时光,一旦现实入侵谈话,梦境就破碎,现实骤然回到眼前… 个人并不觉得这个与上帝之国类似,毕竟那一部作品中,两位男主没有任何一个拥有想要逃离他们生活的地方的欲望和需求,而这一部中,犹如鸬鹚与海鱼般相遇,前者注定离开故土逃离自己的一切,后者却刚刚来到这块自己的筑梦之地,所以,相遇,已经十分难得,何必去奢求长久呢,毕竟,整个芬兰这么多小木屋,有那么多装修中介,而你来到这个小木屋,而我正好在这里,这样,就够了,不是么… 自己一直以为剧情中会有老父亲撞见芬兰小哥和叙利亚小哥在床上的一幕,观看时候给他们的几次床戏部分加上了一层紧张刺激的禁忌滤镜,但是看完之后自己才发现更加喜欢父亲那种心照不宣的直觉,没有抓马的场面,整个指摘反倒更加有力量… 总得来说,单纯从相遇的人有时候注定无法享受这个方面来看,这部作品塑造的十分有说服力,代入感很强,我们的一生中又有多少次遇到天雷勾动地火的另一半却注定会败给现实或者是理想或者是经济或者是责任或者是义务,这个并不是爱的强烈与否,爱的坚定与否,爱的义无反顾与否,爱的酣畅淋漓与否决定的,而是我们的爱情不可能一辈子存在于"芦苇荡"中,无论是大火烧过,还是春天来临,我们终将要回到现实中,但是个人觉得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这种相遇这种欢愉的借口,其他方面,犹如最后也没有修完的小木屋,芬兰小哥与父亲的父子关系依旧没有缓和但是未来如何有千万种可能,而叙利亚小哥未来可能会有语言学习可能奋斗很久可以在这里成为建筑师但是他的家人如果真的来到这里又会如何呢,影片没有给我们讲述落幕之后的故事,而整个影片的北欧风物个人很喜欢,无论是森林,还是湖边,无论是芦苇荡,还是桑拿房,无论是老唱片,还是啤酒罐,两位男主颜值身材很不错,最后还要感谢其敬业而且有说服力的s.e.x演绎,个人评分9.2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如果不是为了男二深邃的眼睛+性感的嗓音,哦还有搞笑的对白,真是没法撑到最后。就是太简单了,而且两个人身份背景差别都太大了,注定一夜情。上帝之国就不一样了,来自导演的真实经历,两个演员都提前在导演的农场里实习农活,他们为羊群接生前在山上补围墙,救小羊的过程也是相遇相知的过程,罗马尼亚小哥在larry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那种他再也无法拥有的,命运让他难以奢求的对家业家族的责任感,虽然很痛苦很挣扎但还在苦苦支撑的那种微弱却不灭的斗志,生而为人的斗志,西西弗斯的斗志,larry让失去祖国的他重新找到了曾经最珍贵的东西。larry肯定也有一种安全感和崇拜感的东西吧,应该也有些棋逢对手。他不是技术烂,是欠经验,其实他很爱他的牛牛们,只是只是没法做到完全不带感情,完全不被与父亲间的不和、在小地方的压抑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等等这些情绪所干扰。所以罗马尼亚小哥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他。如果说那一晚还弄不清究竟是冲动还是情意,那么格尔吉奥走后留下的毛衣,Larry咬紧牙关负起责任照顾重病父亲之后得到父亲认同后再不远万里去找回格尔吉奥,就说明这是真爱了。一句话,人家真的在用心讲故事。颜值身材也没得谈。这出就真的是……唉,开船是很用力啦,然而姐姐并没有乘风破浪的快感啊。反而觉得一切都太轻率了。一问一答。你呢?我啊,我这样这样。哦你呢?我,我这样这样。嗯。要不放点音乐吧?哈哈哈哈哈哈…你喜欢吗?不啊。哈哈哈哈哈…突然镜头放大,对上眼!忍不住了!一二三开船!男一再怎么对男二感同身受也不够真诚。本来就不喜欢这种莫里斯情人型的,太自私了。留下也未必能谈的成,再加上刚失恋。还会有什么更深一层的探讨和行动呢?唉导演还是太嫩了。就是为开船而开船啊。我想1回就差不多了吧,他前前后后起码3回+。汗。周末时光都好一点啊。至少还有辩论,入心了。自由坠落也有警校课和跑步托底。这出,唉~跟男主的身材一样单薄。我一看两个人敲木板那架势就知道是做出来滴。
1
【芬兰第一部同志电影】
在巴黎读大学的男青年李维(Leevi),放假回芬兰帮助父亲修葺湖边度假小屋。
父亲性格保守且专断。
由于母亲的离世,李维与父亲的关系一直紧张且敏感。
叙利亚难民男青年塔里克(Tareq)为了寻求政治庇护来到芬兰,经介绍被李维的父亲聘请来帮忙翻修小屋。
当李维的父亲因事中途离开,恰好留给了两个男人之间单独相处的机会。
从各自的家庭聊到国家,从兴趣爱好聊到人生愿景,两人在如诗如画的夏夜芦苇荡里,彼此暗生情愫。
然而,在陷入甜蜜爱情的同时,两人之间也存在着隐患。
比如归来后的父亲,对于儿子的同性恋情并非熟视无睹;而逃离家乡的塔里克,身上亦肩负着家人的责任······
《芦苇荡的时光》从剧情架构到人物设置上,几乎完全撞车《上帝之国》
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父亲招工而来的青年助工,助工与儿子两人独处后心生爱慕。
要说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那即是《芦苇荡的时光》里加入了政治因素。
通过强化一个背井离乡的难民身份,使得同性恋人面临的现实更加艰难,同性之爱与种族政治等强大的外在因素相比,更加显得脆弱无力。
导演没有预料到的是,给电影加入政治因素,竟成了这部电影被诟病的地方。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但由于电影时长、编辑功底的原因,使得《芦苇荡的时光》无法承载类似难民、种族等宏大的政治内容。
另一条副线,李维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导演也没有讲清。
父子的关系困局,没有交代来由,之后去向表达模糊。
最后在结尾处匆匆了结,导演似乎对这个问题刻意留白,给观众遐想的空间。
遗憾的是,直到电影结束,在经历与父亲、与恋人两段关系后,我们并没有看到男主角李维的成长。
当然,《芦苇荡的时光》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首先要赞的就是电影里呈现的北欧风景。
湖水、船只、木屋、芦苇荡、日出、天空,镜头任意停格一处,自然景观都美得像是一幅油画。
即使是在室内,两位男主闲聊的封闭空间里,亦打光柔和,构景别致,观感舒适温暖。
除此之外,电影里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
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没有夹杂泪水的呐喊,所有情绪,或喜悦、或悲伤、或委屈,都在肃穆的表象下暗流涌动。而包含文艺思想和自然背景的段落式台词,像是在清晨的图书馆里翻阅一本许久未曾打开的书。
两位男主的几段床戏很敬业。
原始、直接、充满力量感,特别是适合时宜的喘息声,逼真之境如观摩现场。
尤其是事后,镜头中两人指尖划过彼此的皮肤,触碰,缠绕,又是柔情四溢。
其实没有看《芦苇荡的时光》前,澈澈一直以为北欧的小国对LGBT群体的接受度会很高,并非如此。
电影中的父亲说,“你们俩在这里卿卿我我,我如何面对村子里的人?”
2
【爱的力量要强过现实,爱才能继续】
影片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维的脸上都没有笑容。
直到塔里克出现。
塔里克不会芬兰语,难以和父亲对话,李维充当两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那个时候,李维的脸上才浮现笑容。
李维偷看他里克,被发现后躲闪的眼神;塔里克对李维同样揣测,臆想。
不知是从第一次见面起,还是父亲离开后两人的独处,这段感情开始萌生。
可是这段感情注定没有未来。
因为两人完全无力抗击现实的力量。
这现实的力量包括彼此的身份、相遇的时机。
同样的土地,对于李维来说,是他想逃离的故乡。
故乡里有他不想缅怀的过去,有他不想反复的情绪。
对塔里克来说,这片土地是他向往的异乡。
异乡里有他渴望的平静生活,也有让他深感孤独的疏离。
相识、了解、天雷地火的情欲过后,只剩下苍凉的现实。
继续爱情的勇气还没来得及汇聚,就被击打的支离破碎。
爱情从来都不单是诱人的身体在一起缠绵,会面对来自客观世界的阻挠。
李维的家庭关系和学业,塔里克的种族和责任。
只有爱是不够。
爱要和现实相融。
若无法融合,只能爱的力量强大过现实,爱才能持续。
遗憾的是,李维和塔里克的爱情还未成长壮大,就面临分离。
最后,塔里克在恋人父亲充满种族主义的羞辱下离开了。
直到离开,李维没有谈到两人的未来,塔里克没有读到关于他的文字。
记忆中阳光轻抚过两人的面颊,芦苇丛洒落在身上的斑驳,湖中激起的层层波澜。
而如今所剩下的,只是一片无声无息的风景。
李维和塔里克。
他们在彼此的人生里短短地走了一遭,然后离开,各奔前程,各怀希望,各承悲伤。
在往后天各一方的岁月里,他们会用多少时光来怀念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推荐阅读:
近期
历史
|
投稿邮箱:1770384033@qq.com
喜欢请设置星标,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gay
喜欢请转发朋友圈,便是对我最好的鼓励